杨惠

案例分析:爱拿别人东西的孩子

一、案例背景

      进入中班后,孩子们总喜欢去相互比较谁的东西好看。有的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便喜欢把别人的东西放进自己的筐子里。在班上经常发生孩子丢东西的事情,我用了各種方法帮孩子寻找失物和爱拿别人东西的孩子,并对孩子采取了一些措施且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案例资料

         实录一:星期一早上,依依小朋友满脸笑容地拿着漂亮的新彩泥对我说:“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新彩泥”。我回答说:“你的彩泥真好看!”说完她笑眯眯地找同伴玩去了。吃完水果餐后,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安静地玩着,突然传来了一阵哭声,接着依依小朋友哭着向我跑来说:“老师我的彩泥不见了。”我问了所有的小朋友都说没看见,睡了午觉起来后我看见涛涛小朋友手里拿着一盒和依依小朋友一样的彩泥。我把他叫过来说:你哪儿来的彩泥呀?他没有回答,我没再继续追问。

      实录二:下午离园时,我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爸爸妈妈,突然听见“老师,我的画笔少了几只”。豆豆小朋友带着哭腔着急地对我说,我赶紧问:你们有谁看到过他的画笔啦?反复问了好几次,孩子们都说没看见,最终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还是没有找到豆豆小朋友的画笔。

      在本案例中这个幼儿的偷拿行为是因为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缺乏爸爸妈妈的关爱所引起的,所以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三、案例措施

(一)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

       当幼儿出现这种行为时,我及时与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把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实向家长反映,同时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方法,针对其生长环境找出问题。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首先我让涛涛的妈妈了解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原因,可能是想得到关注或是一时的欲望所致,但幼小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很差的,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将形成难以纠正的不良品行,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不能对孩子的此类行为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孩子小,不会有不良动机,没关系,甚至不闻不问,但是也不能对孩子的此类行为过于大惊小怪,骂孩子是小偷,甚至用打骂惩罚来进行所谓的纠正,这种做法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只能损伤幼儿的自尊心。同时告诉家长孩子这时候的一些心理需要,在某些物质东西上要适当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多关心孩子在家或在幼儿园的情况。我们应该坚持正面教育,我向孩子的妈妈提了几点建议:

      1.给孩子讲故事

       让孩子体验丢失东西后着急的心情,感受不经同意随便偷拿东西,给别人造成的麻烦和痛苦,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行为。帮助幼儿辨别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既坚持严格要求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教育孩子将拿走的东西物归原主,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2.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认错,不要使孩子处于羞辱的处境,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感受,引导孩子自己主动地物归原主,然后肯定他主动认错的表现。

     3.尊重孩子

       为孩子准备他专属的东西,如碗筷、拖鞋等,不要和其他人混用,帮助他建立“我的”的观念。如果可能的话,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房间内让他放自己物品,如果要拿他的东西,也要征求他的同意。帮助他建立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没有经过他人同意,不可以随意乱拿乱翻。只有孩子的所有权被尊重,他才能学会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如此,“爱拿东西”的事情也将不会发生。

      4.上街买菜或到商店买东西时也可带上孩子,要付钱时不妨给孩子机会让他体验“以钱换物”的过程,让孩子知道“不是买来的东西不可以拿回家”的实及体验。

       5.树立家长榜样作用,家长要严于律已,不占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当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时,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育,及时的带着孩子将东西送还主人,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

(二)加强和改进我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是餐后活动时选择让幼儿观看有关偷拿东西的图书或视频,通过内容引发感想,通过正反典型的教育进行品德渗透,用简单、生动的故事让有幼儿明白对错,让幼儿表演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情境中受启发,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

      二是教师首先要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幼儿,尤其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心理疏导进行教育,定期与幼儿交谈,及时了解幼儿转化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三是利用集体的关爱,使幼儿重塑信心,教育其他幼儿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他们。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才会消除幼儿对立情绪,增强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乐于融入集体并从中得到快乐。让幼儿尽快消除消极心理,使问题迎刃而解。

       四是我们不能大张旗鼓的对幼儿进行搜查,不能当全班幼儿的面批评犯错的幼儿或大声训斥。更不能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坐视不管,将孩子的不良行为发展到极端。

四、案例效果

      通过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孩子的变化真得不小,虽然时不时还会重犯或调皮捣蛋但是通过我的提醒,最后还是会物归原主,所以我也经常找他谈话并鼓励他,我一直坚持正面教育,现在涛涛再也没有偷拿班上小朋友或其他人的东西了。

五、案例反思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易于纠正。行为日久会成习惯,习惯日久会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首富有哲理的诗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习惯决定人的一生,习惯铸就未来。好习惯,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老师的我要帮助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而且家长们也要反省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正确,父母应多关心孩子,更深入的了解孩子。此外,长辈们也要注意平时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不良行为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评论